很多人認為ETF就是無腦投資、穩賺不賠,但其實ETF的種類有非常多,就像股票有好的標的,自然也會有不好的標的一樣,除此之外,每種投資工具也都有它自己的特性,而這就會決定你應該要如何投資才正確、才能獲利。
所以在這篇我整理出新手在投資ETF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可能會面臨的以下10大ETF缺點,避免你用錯誤的方式投資ETF而造成虧損賠錢哦。
- ETF不會跟指數表現的100%一樣
- 投資ETF≠不會遇到下跌
- 不是每檔ETF都屬於被動型投資
- ETF的表現主要受大型股影響
- ETF其實有可能買貴
- ETF裡不見得都是你喜歡的公司
- 追蹤市場表現的ETF絕不可能贏過大盤
- ETF需要長期持有
- 頻繁交易ETF只會造成虧損
- ETF並非穩賺不賠
其中,第8點就是非常多人投資ETF賠錢的原因,你可能覺得長期持有聽起來沒什麼,但實際上能做到的人卻很少,究竟是為什麼?又要如何才能夠達成?這些我都會在這篇作說明哦,那我們就開始吧!
Table of Contents
ETF缺點1、ETF不會跟指數表現的100%一樣
ETF會有一筆內扣費用,包括基金經理人的管理費用、保管資金的費用、雜支項目等等,投資ETF的時候並不會跟你收取這筆費用,而是直接反映在ETF淨值上,那這個費用就會造成ETF跟指數的表現產生落差,稱為「ETF追蹤誤差」。
當這檔ETF需要基金經理人做更多的管理,內扣費用通常就會越高,畢竟ETF營運商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多,那ETF的表現也就有可能會落後指數越多,所以在挑選ETF的時候,內扣費用的高低就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除了付給基金經理人的費用之外,還有包含保管費、付給指數公司的指數授權費、付給證交所的上市費用等等,並不全然都是交給基金公司,詳細的費用可以到每檔ETF的公開說明書裡面查看,那下圖是以富邦台50(代號:006208)的公開說明書為範例。
除此之外,因為投資ETF就是希望可以跟它追蹤的「指數」表現得越貼近越好,當指數有變動的時候,ETF也要跟著改變,比如說指數決定刪除原本成分股中的兩家公司,替換成另外兩家,那追蹤這個指數的ETF就要把持股的部位跟著做調整。
這時候ETF所使用的追蹤工具、買賣上的時間差異,有可能也會導致和指數預計的成交價格不同,或者ETF當中有成分股流動性較差,導致成交價跟市價差異過大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ETF追蹤誤差。
上面這些只是讓你大概了解原因,基本上我們只需要挑選內扣費用低的ETF,並注意追蹤誤差不要太大就好,如果說該檔ETF的內扣費用是0.3%,那跟指數表現也只有差0.3%或者是高一點到0.35%,那就算表現得很好了哦。
基本上在挑選ETF的時候,以規模大、並且有發行一段時間(至少經歷過熊市和牛市)、流動性高的ETF就不太會有追蹤誤差過大的問題。
ETF缺點2、投資ETF≠不會遇到下跌
這點應該是最多投資新手對ETF的誤解了,以股票型ETF來說,就是讓你一次投資一籃子的股票,它的風險會比你集中投資在單一支股票來的分散許多,但是這並不代表就不會遇到下跌哦。
當市場產生動盪的時候,ETF一樣也會遭受波動,比如說通貨膨脹率上升、戰爭、金融海嘯等等,當各家公司都下跌的時候,擁有這些成份股的ETF自然也會跟著下跌,這稱為系統風險,它無法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
不同類型的ETF所承受的風險也不同,像是股票型中的產業型ETF,比如說金融股ETF、科技股ETF,因為集中在單一產業上,所以分散風險的效果差,自然波動的程度就有可能越大。
另外還有像不動產型、原物料型ETF的波動常常會比股票型ETF來的更大,如果想要配置這類型的ETF,建議一定要先清楚了解確切是投資什麼東西、特性又是如何,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並注意不要配置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比重。
而槓桿型跟反向型ETF就更不用說了,這兩種類型的ETF完全不適合新手去接觸。
ETF缺點3、不是每檔ETF都屬於被動型投資
雖然ETF被稱為指數型股票基金,但其實並不是每個ETF都有追蹤指數,它又有分為「主動型ETF」跟「被動型ETF」。
比方說追蹤S&P500指數、台灣50指數的ETF就屬於被動型,它就是照一開始講好的指數規則去選股並且定期審核做調整,很單純的個別投資美國500大上市公司及台灣前50大上市公司。
主動型ETF則是沒有追蹤的指數,而是由基金經理人去「主動選股」跟「擇時進出」,績效的好壞就完全依靠基金經理人的眼光跟技術來決定,也因此需要承受的風險就高出非常多,管理費用自然也會比較高,由女股神管理的ARK方舟基金就屬於主動型ETF。
另外還有像深受台灣人喜愛的0056,雖然他有追蹤台灣高股息指數,但這項指數的選股規則是有涉及到主動選股的,因此也屬於主動型ETF。
所以在挑選被動型ETF的時候,除了要看它是否有追蹤指數之外,也要了解該指數的選股規則是如何哦,並不是有追蹤指數就代表他是完全被動投資。
ETF缺點4、ETF的大型股比重高
目前指數的主流加權方法是採「市值加權」,也就是指數的成分股當中會依照公司市值的大小來決定個別股票的比重,因此市值越大的公司比重就越高,市值越小的公司比重就越小。
以台灣的0050來看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雖然0050是投資台灣前50大公司,但其實有將近一半的比重都是在台積電,造成風險過於集中。
也因此台積電的單一表現就會明顯影響0050的績效,而好處是我們不會錯過這些大型股的成長報酬。
另外以美國全市場型ETF的VTI為例,雖然當中包含大、中、小型股,但是因為大型股的市值大,因此VTI有大約7成以上都是在大型股,只有15%是分配在中型股,以及15%的中小、微型股,因此中、小、微型股的單一表現對整體的績效影響並不大。
ETF缺點5、ETF有兩種價格
ETF有兩種價格,分別是「ETF市價」及「ETF淨值」,市價是指一般投資人交易ETF的價格,而淨值是指這個ETF真正的價值,當「市價≠淨值」,就會產生ETF折溢價。
當「市價>淨值」,就稱為「溢價」,投資人要用比ETF實質上更高的價格才能買進,反之賣家就可以用更優惠的價格賣出。
而當「市價<淨值」,就稱為「折價」,也就是投資人可以用更優惠的價格買進,反之賣家得用比ETF實質上更便宜價格才能賣出。
基本上規模大、流動性高的ETF,市價跟淨值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在挑選ETF的時候只要注意折溢價沒有過高的問題就好,如果有的話就可以先觀察等待,通常幾天後就正常了。
ETF缺點6、ETF裡可能有你不喜歡的公司
因為ETF就是投資一籃子的股票,你只能選擇ETF的追蹤指數,但無法去挑選要哪些公司、不要哪些公司,當成分股越多,裡面就勢必會有許多你不了解、不喜歡的公司。
不過我們可以透過瞭解該指數的選股規則,來確保選進的成分股至少都是符合這些準則的,並且避免挑選有過度集中在某家公司或某個產業的ETF。
那基本上市值小的公司所佔的比重通常不高,影響ETF的績效幅度也就小,所以就算你不喜歡他,假如這家公司比重不高,其實也不用擔心會對你的報酬有太大的影響。
ETF缺點7、市場型ETF永遠不可能贏過大盤
一開始有提到,指數ETF就是追蹤一檔指數,並獲得近乎跟指數表現一樣的報酬,因此也代表該ETF的表現絕對不可能勝過該指數的表現。
也就是說當你投資整體市場的ETF,你頂多就是獲得跟整體市場相近的報酬,永遠不可能贏過大盤的績效表現。
這個事實可以從兩個面向去解讀,以被動投資的方式,不選股、不決定成份股比重、不需要挑選時機進場,只要長期持有就可以獲得近乎大盤的表現,聽起來是一件超划算的事情。
反之對於想超越大盤的人來說,就會覺得投資ETF賺取報酬的速度太慢,不過你透過自行選股,是否能10年、20年甚至30年下來的平均報酬率都贏過大盤就是個問號了。
ETF缺點8、ETF需要長期持有
相較於股價波動幅度大的成長股,分散投資市場的ETF整體波動會小許多,需要透過長期投資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
長期投資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事實上比一般人想得還要困難許多,而不少人正是因為沒有真正搞清楚這點,在無法承受短期下跌的情況下,因為恐懼而選擇把ETF全數脫手,如同第2項ETF缺點所說,投資ETF不代表不會遇到下跌,但卻是很多人的誤解。
在長期投資的過程當中並非只是等待股價慢慢的往上升,而是會伴隨著無數個下跌再上升的過程,甚至整體呈現1~2年的下跌也都是有可能的,就如同下面這張網路上流傳的梗圖一樣。
面對下跌的時候,投資人是否能長期抱得住就取決於你有沒有做好資產配置以及足夠清楚你的投資計畫,而不是看到哪一檔ETF大家都在買或是上漲很多就跟著買。
很多人看到0050在2020年3月開始持續大漲就跟著買進0050,而在進入2022年之後因為持續下跌,就又覺得持有0050很危險,但如果你從它發行持有到現在卻可以獲得超過7%的年化報酬率,所以其實是取決於你從哪個角度來看。
在<投資前最重要的事>這本書當中,作者寫到:「人們在危險來臨時會很自然地認為不能待在原地不動,應該跑到更安全的地方,這樣的自然反應在很多情況下是對的,但偏偏用在投資上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錯的。」
ETF缺點9、ETF不需要頻繁交易
指數型ETF就是一個不需要挑選買點的投資工具,只要買進之後長期持有,並且持續投入資金就好,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
聽起來雖然很好康,但對許多投資人來說卻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因為他們喜歡享受短線殺進殺出,靠自己的能力賺取價差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在股市中始終只有2成投資人在賺錢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投資ETF,以美國S&P500指數為例,根據過去數據統計,只要你錯過其中表現最佳的10天,你就會被砍掉超過一半的報酬,而你不但要在正確的時間出場,還要在正確的時間再次進場,因此ETF最忌諱的就是頻繁交易。
ETF缺點10、ETF不代表一定能獲得正報酬
只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沒有任何一檔投資商品可以跟你保證它一定賺錢,如果有人這樣跟你說,那一定是詐騙,即便你今天投資一整個國家,也不代表長期下來你的報酬就一定會是正的。
以日本來說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身為佔全球股市比重第二高的國家,如果你在1989年投資日經225指數,它是由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且市值最大的225家公司組成,是代表日本股市的股票指數之一,持有至今仍舊會呈現虧損。
所以我會建議即便ETF已經幫助你分散投資到多檔標的,也不應該冒著風險僅投資在單一國家上。
常見問題
一、ETF風險高嗎?
ETF的種類有非常多,有高風險的ETF,也有低風險的ETF。
如果你想投資低風險的ETF,第一,可以著重在這檔ETF是不是被動選股;第二,注意它在成分股的投資種類上是不是有過度集中的問題,例如集中在單一產業、某檔成分股的比重過高。
第三,挑選原型ETF,所謂的原型就是單純投資股票、債券本身,相反來說就是變型ETF,例如槓桿型ETF、反向型ETF、商品ETF等。
二、ETF怎麼買?
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哦:【ETF怎麼買、怎麼賺錢?】5個ETF長期穩定獲利的攻略大公開
三、ETF會下市嗎?
會,但是因為你實際投資的那些成分股都還存在,所以發行商會把淨值結算後把資金退回給你,因此不會造成什麼損失,但還是建議盡可能挑選規模大、發行時間長的ETF來避免這個問題發生。
最後,假如你想利用被動投資ETF來穩定獲利,卻不知道該如何達成,我為你整理了「5個投資新手必備的獲利關鍵」,讓你即使碰到股市下跌,也能用ETF創造穩定的被動收入,現在只要在下方表格輸入你的名字和Email就可以免費領取哦!
總結
雖然以上10點說是投資ETF缺點,不過實際上應該說是投資ETF要注意的風險,因為不同投資商品本來就有它自己的特性在,如果你拿錯誤的方式來投資它,自然造成虧損的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所以其實不論是ETF或是其他投資工具,在實際接觸之前都一定要先做完整的了解,確保這項商品適合你再來做投資哦。
瑞絲MURMUR時間:
只要是投資,就跟把錢放在銀行裡面不同,一定會有他的風險,事實上就算是銀行也有倒閉的風險,只是說政府會出手來處理。
總之任何投資工具都會有他的優缺點和風險存在,但是你可以用正確投資的方式來增加獲利機會,事實上根據美國股市在過去的數據統計,當你把投資時間拉長到20年,獲利的機會是高達100%的。
所以如果你懂得如何投資ETF並做好分散風險,那ETF絕對是一個非常適合你用來被動投資並帶來長期獲利的工具~
那以上就是投資ETF缺點和賠錢的分享,如果你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法的話都歡迎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哦~
想了解更多關於ETF的被動投資可以看:
免責聲明:所有投資都有風險,本文為分享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形式投資建議,投資之前務必自行研究判斷。